巨幼红细胞性贫血,当‘大’细胞遭遇‘小’挑战

巨幼红细胞性贫血,当‘大’细胞遭遇‘小’挑战

在血液科,有一种因红细胞体积异常增大而导致的贫血,被称为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”,这一病症,虽名中带“巨”,实则暗含着对健康的一大挑战。

问题提出: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什么?

回答: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根源在于体内缺乏两种关键营养素——叶酸和维生素B12,这两种物质是红细胞成熟过程中DNA合成所必需的,当它们缺乏时,DNA合成受阻,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发育,最终形成体积增大、核染色质发育迟缓的巨幼红细胞,这些“大”细胞在骨髓内滞留,无法有效释放到血液循环中,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减少,进而引发贫血。

除了营养素缺乏,某些疾病如慢性溶血性贫血、胃肠吸收不良、内因子缺乏等,也可能影响叶酸的吸收和利用,间接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生,长期使用某些药物,如甲氨蝶呤、苯妥英钠等,也可能通过干扰叶酸或维生素B12的代谢而诱发此病。

临床诊断时,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平均体积(MCV)增大,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(MCH)也常增加,结合病史询问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,如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,可明确诊断。

治疗上,关键在于补充缺乏的营养素,通常采用口服叶酸片和维生素B12注射液的方式,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调整饮食结构,确保营养均衡,经过及时、适当的治疗,大多数患者可迅速恢复健康,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也能逐渐恢复正常。

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虽以“大”为名,实则是对人体造血系统的一次小小“考验”,通过科学合理的诊断与治疗,我们能够克服这一挑战,让“大”细胞重新焕发活力。

相关阅读

发表评论

  • 匿名用户  发表于 2025-03-20 22:03 回复

  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:大细胞遭遇小挑战,需补足叶酸与B12。

添加新评论